Health Blog Content

主页 > 健康资讯 > 香港糖尿病人日趋年轻化病患占人口10% 黄卓力医生,林冬医生 和 符朝丽医生呼吁大众勿轻视

香港糖尿病人日趋年轻化病患占人口10% 黄卓力医生,林冬医生 和 符朝丽医生呼吁大众勿轻视

自2006年起,全球每年都会于11月14日推广「世界糖尿病日」,以引起全球人士对糖尿病的关注。从前一说起糖尿病,都会认为是中老年人的长期疾病。然而近年的数据发现,随着生活环境、活动作息和饮食习惯的转变,糖尿病的风险不再只限于中老年人。现今香港患有糖尿病人数达七十万人,占总人口10% ,即每10个人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,而且更日趋年轻化。所以这个糖尿病现在已是全民也需要关注疾病。虽然糖尿病不能根治,但建立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,可有助控制病情,让患者可以过著有质量的生活。三位不同科目医生详细分享关于糖尿病的种种,加深了解,从而学习如何预防糖尿病。 


糖尿病人天天忍痛刺指尖量血糖,将成过去式? - 康健杂志

黄卓力医生 Dr. Wong Cheuk Lik (内分泌及糖尿科) 
黄卓力医生表示:糖尿病的成因不一而定,要视乎是哪种型。一型糖尿病:胰岛素不足,由于免疫自体系统问题,抗体攻击胰脏细胞。二型糖尿病:胰岛素抗阻情况严重,多为基因影响。病人多有家族病史,再加上环境因素,如缺少运动、肥胖问题等。除了胰岛素抗阻或不足,其他如肠的某些荷尔蒙,肠泌素分泌不正常,肾小管吸收糖份比较多等都有关系。 有糖尿病的人会发觉胰脏的Alpha cells会释放偏多的升糖素,全部加起来,会造成二型糖尿病。此外,也有基因性糖尿病或特别的糖尿病,包括MODY(Maturity 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) ,又或者粒线体糖尿病。除了上述的成因,还有因为受药物影响,如类固醇等,或部份是因为内分泌疾病而导致糖尿病。 
 
而高危一族主要针对二型糖尿病:肥胖;本身有家族病史,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曾发病;本身有妊娠糖尿或多囊卵巢问题,或本身比较高胆固醇的人,也会有较高机会患有糖尿病。所以在35岁后最好检查一下。 
 
早期糖尿病并没有征状,所以要及早筛查及早医治。而通常有征状时,已经有并发及高血糖问题。如果经常有口干,突然暴瘦,食量变大,这些可能是血糖偏高或一型糖尿的征状。更严重的是酮酸中毒,全身不适,呼吸不畅顺或肚痛。 
 
另外,因为糖尿病,也会引发其他并发症,包括糖尿上眼,看东西不清楚,视网膜出血或玻璃体出血,也会影响视力。更有人连肾也受影响,可引发糖尿肾病、糖尿神经线病变、糖尿眼、糖尿病骨折,骨质疏松、心脏血管问题如冠心病、中风,还有脂肪肝。肥胖糖尿病人加上脂肪肝,长远来说会有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。 
 
手脚麻痹,如被针拮的感觉。更严重的会有糖尿脚,伤口溃疡受感染,到入院才发现有糖尿病。其他病征如皮肤有转变,在脚部有啡色圆形块状;下身像有真菌感染般痕痒,这也是其中的征状。 
 
如要预防糖尿病,离不开体重控制、饮食和运动。曾经有大型的研究得出结果,注意饮食和运动,再加上减掉5至10%的体重,效果会比食药更理想。此外,现时也有药物帮助预防糖尿病,最常见的是甲福明(Metformin ) 。相对,中老年人患糖尿的原因跟一般人相若。但随着年纪渐大,胰岛素分泌能力会变差,慢慢衰退。加上缺乏运动,肌肉用糖能力变差,敏感度变低,间接导致胰岛素敏感度变差。而少动多坐会导致中年发福,肥胖会增加胰岛素阻抗情况。加上中央肥胖,内脏脂肪会释放脂肪素而引致发炎,导致胰岛素工作不顺。而其他中老年人常见的病痛如关节变差,令人不期然减少走动,也会加剧问题。另外,也有中老年人会因为食药问题,如服用类固醇药物(很多疾病也用类固醇治疗),也会令血糖变差,增加患糖尿病风险。 
 
建议地中海式饮食 
饮食方面不外乎要保持均衡和健康的饮食模式,目前国际指引也没有说明特定模式一定最好。不过有临床研究结果发现,地中海式饮食,主要强调植物性食物,如蔬菜、豆类、坚果、种子、水果、谷物,还有鱼、海鲜和乳制品等,有助防止患上糖尿病的风险,也帮助减少部份胆固醇和心脏血管病风险。而食用油则以植物性油如橄榄油为佳。 
 
其他饮食模式如素食模式或低脂肪饮食模式。低脂肪模式是指脂肪占一天总热量低于30%。而低碳水化合物也有助令血糖不会上升太多,减少发胖的机会。所谓低碳水化合物,要占一天总热量中低于30-40%。其他如选择低升糖指素,减少精制食品,这些也是饮食建议。 
 
特定进食次序减慢升糖速度 
先吃菜和肉,然后才吃碳水化合物,可以减慢吸收,从而减慢升糖速度。而如果进食碳水化合物时,也不要一次吃大量,可以把总份量平均分配在一餐的饮食中,减慢升糖的速度。由于每人需求不同,要跟营养师研究合适的份量。但一般来说,可以按粗略的分配,如早餐40克碳水化合物,午餐或晚餐50至60克,中间有少量零食的分配。 
 
避免过量吸收隐藏版碳水化合物 
很多时的情况是病人不知道什么含有碳水化合物,除了五谷类,包括饭、粉面和面包等,经常被忽略的是根茎类植物,包括薯仔、南瓜、番薯、莲藕和粉葛等,都含有碳水化合物,加上很多时这些会用来煲汤,就算不连渣吃,碳水化合物也会溶于汤中,从而令血糖突然升高。 
 
水果连皮吃减慢升糖速度 
吃水果要注意份量,有皮的水果洗净连皮吃,有膳食纤维可以减慢升糖速度。另外,奶类制品也含碳水化合物,一次过喝太多,或喝茶和咖啡加太多奶,也有机会影响。 
 
糖尿病人断食减肥要注意 
最初的断食用来减肥,要减少卡路里吸取,便要减少平时的一半份量,有临床实证可以减磅,但每天要吃这么少的做法太难跟随,很多人最后回复正常饮食份量,体重便反弹,所以后来有不同的断食方法应运而生。听起来较易执行和接受。 
 
不过糖尿病人若然用断食方法减重,需跟从医护人员指示。如有服用低血糖药或胰岛素,突然断食的话,药量需要调节。另外,如果断食到吃得太少,会导致营养不良,蛋白质摄取减少,微量元素,维他命和矿物质不足,也会导致风险。如果吃太少碳水化合物,部份患者可能会出现酮症,尤其是一型糖尿病人或正服食多糖药的病人,则可能会引致酮酸中毒,大家要留意。 
 
总括而言,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,专于内科病,是跟内分泌有关的代谢病。根据卫生署数据,在香港十大导致市民死亡的疾病中,糖尿病排第十位,第六位是肾病,第四位是中风,第三位是心脏病。而糖尿病会间接增加心脏病、中风和肾衰竭风险。十大疾病中,排第一位是癌症,而糖尿病人患癌症的风险也较高,如血糖高,癌症细胞会用较多糖去生存。加上胰岛素过高,有机会刺激癌细胞去生长得更繁盛。胰岛素过多也影响男女性荷尔蒙不平衡,增加癌症如肠癌、胰脏癌,又或是女性癌症包括乳癌和卵巢癌的风险。 
 
林冬医生 Dr. Lam Tung (全科医生)(普通科) 
近年全球以至香港小童过胖的数字严重,林冬医生表示:近年由于成年人倾向迟婚,很多都选择只生一至两胎,导致出生率较低。而父母们亦特别宠爱他们的小朋友,并倾向用食物或饮品作为奖励。但这些奖励通常是高糖高脂食物,加上小童缺乏运动,导致全球以至香港都有小童肥胖的现象发生。 
 
小童如太肥胖会易患二型糖尿病,导致血液中的糖份增加,以至有高血脂,高血压,关节痛,呼吸困难,甚至非酒精型脂肪肝,这些均为常见的小童肥胖并发症。 
 
肥胖的小朋友,如果不好好改善生活习惯,到成年时仍会倾向肥胖。而成年人肥胖,对胰岛素的阻挡力会较大。假若胰岛素阻挡力大,胰岛素便不能好好控制糖份,便会倾向形成二型糖尿病,这便是为什么说小童时肥胖,会导致成年人时有糖尿病的原因。 

5岁的肥胖容易一路胖下去,正确吃适量动,远离儿童肥胖|Mombaby 妈妈宝宝怀孕生活网

符朝丽医生 Dr. Fu Chiu Lai (心脏科) 
符朝丽医生表示:糖尿病跟心脏病是有密切关系,三成以上的糖尿病人死于心血管疾病。另外,糖尿病人很多的病变并发症,全部都与糖尿病引致血管病变息息相关。 
 
当中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、糖尿病肾脏病变及糖尿病神经病变,全部均与糖尿病引致血管病变息息相关。 
 
而常听到的「三高」指的是糖尿病、高血压和高血脂。三高人士会有急性心脏病发、中风引致死亡和急性肢体缺血等等生命的风险。长期慢性疾病,会导致各器官缺血损坏,例如慢性肾脏衰竭、老人痴呆及周边血管疾病等。 
 
当患有糖尿病,不幸心脏部分亦出现问题,首先要保持正面心态,积极面对自己的疾病,并准时遵从医生指示食药,饮食戒口和做运动。要长期定时复诊及检查,便可避免突发急性疾病,保护生命安全。 
 
预防糖尿病及心脏病发方面应要遵循医生指示,饮食要戒口,按时按量服药,闲时少静坐,要多做运动去活动身体。戒除不良习惯如夜生活、抽烟酗酒等。日常工作和生活要平衡,时刻保持警觉,如有特发征状要立即就医。 


黃卓力医生
内分泌及糖尿科

相关文章